近日,我院孙维君教授受邀参加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2023年黄河站冰川变化监测科学考察,主要负责Austre Lovénbreen和Pedersenbreen冰川物质平衡观测工作,此次科考活动也得到了科学技术处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大力支持,为2023年北极黄河站冰川科考贡献了“山师力量”。
图1 山师地环人在中国北极黄河站
极地是我国重大战略研究探索的“新疆域”和“新高地”,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“参与北极务实合作,建设冰上丝绸之路”。2023年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研究活动于今年7月全面启动,是2020年以来首次恢复正常的夏季科考队次。来自自然资源部下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、中国科学院系统下属单位、武汉大学、同济大学等26个单位的41名科考队员陆续入驻黄河站,夏季计划在站67天,开展9个科研项目的现场调查活动,研究领域涉及陆地生态、海洋生态、空间物理、极地气象和冰川变化监测等方向。
图2 孙维君参加北极冰川野外工作(右一)
孙维君与黄河站第6批队友一起,于8月底辗转四段航程,飞行历时20小时,到达中国黄河站所在地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。冰川组一行6人首先要进行时差调整,并且要克服极昼带来睡眠障碍的影响。9月10日以后黄河站天气出现异常低温,冰川组队员只能徒步在严寒下开展冰川工作,返程时双手双脚已经冻得麻木。除此之外,北极熊现身科考站附近,还要面临北极熊的威胁。尽管如此,科考队员还是从冰川物质平衡、冰川运动、冰川气象、冰雪化学等方面完成了A冰川和P冰川的观测工作。
中国北极黄河站,位于北纬78°55′、东经11°56′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,于2004年7月28日建站,是中国设在北极地区最早的科考站。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强度急剧增加的背景下,极地生态环境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,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区都快,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正在北极地区上演。2024年将是中国北极黄河站建站二十周年,此次黄河站科学考察全面恢复了陆地生态、海洋生态、极地气象、极地空间物理和极地冰川等观测体系,是中国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研究的又一次壮举。
图3 北极黄河站科考第6批全体队员(右三为孙维君)
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,我校教师积极助力2023年中国黄河站极地冰川科考工作,体现了过硬的科研水平和参与国家战略的奉献精神。